处置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误,它我们不倾向于做出改变。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,对于日常活动或者工作来说,多数情况可能问题不大,损失尚可接受,但是如果被骗子利用这种认知
处置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误,它我们不倾向于做出改变。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,对于日常活动或者工作来说,多数情况可能问题不大,损失尚可接受,但是如果被骗子利用这种认知偏误,再结合其他手段,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恶果。
免费旅游、免费参观、免费保健品、高收益理财,各种打着“免费”等诱人旗号的产品和服务,都很可能是诈骗集团获取欺诈对象的手段。而当他们的“猎物”一旦进入设计好的圈套,由于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等,再加上处置效应的认知偏误,往往会顺应对方一环扣一环紧密衔接的安排,而不能及时做出改变,直至损失大到无法承受,也就是被对方骗到再无可骗的地步。
实际上,在施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选择停止配合或者报警,都有可能将损失控制在相对较小的程度,但是由于处置效应这种认知偏误,让我们不太能够意识到改变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。
例如,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典型套路贷的八个步骤:
第一步:物色目标老人;
第二步:抛出高收益等诱饵引诱老人入套;
第三步:蒙骗老人,获取公证委托书;
第四步:利用条款漏洞,转走借款;
第五步:人为制造合同违约,为变卖房产做准备;
第六步:过户房产;
第七步:暴力清房;
第八步:卖房变现,攫取暴利。
在任何一步选择拒绝配合,也许都不至于将损失继续扩大。